从世界上第一个人尤里·加加林进入太空到现在已经过去几十年的时间。这几十年里人类的航天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现在的航天员不但能像加加林一样乘坐飞船,在太空遨游还能走出太空舱去执行飞船维修等一系列复杂的任务。
出舱之后航天员便处在接近真空与失重的恶劣环境,此时如果不小心与飞船分离那么航天员就很难回到飞船里,时间久了氧气耗尽就会有生命危险。假如在飞船外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航天员不小心飘离了太空飞船,又该如何重新回到飞船上呢?
航天员出舱的必然性
起初的科学家并没有打算让航天员出舱执行任务,那时的航天员只需要呆在飞船上操作即可。这样既降低了操作难度,又能完成人类首次进入太空的壮举。
可随着科技的发展太空飞船变得越来越复杂,出故障的几率也加大了。万一外部的太阳能电池板出现故障,就只能由航天员出舱进行维修,所以航天员出舱变得十分有必要。
航天员从飞船内走到飞船外看起来是一小步,可对于科学家来说,却要攻克多个技术难关才能实现。为了实现这一步美国曾经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才让这成为现实。
可即便如此,航天员出舱也不是绝对安全的,只因太空中的环境确实恶劣。
那么航天员出舱后,存在哪些危险?
太空中包含着众多有害射线,假如没有航天服的保护,人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死亡。航天服是由特殊的材料制作而成,可以有效抵挡太空中的有害射线。还能起到隔绝真空保温的效果,内部还能供应数个小时的氧气。
可以说一套航天服就是一套完整的生命维持系统,也正是由于现代航天服的出现才让出舱作业成为了可能。
大多数情况航天员出舱之后无需担心真空、低温、射线等造成的危险。他们所担心的是出舱之后由于发生意外脱离了太空飞船,要知道太空环境是失重的,就连飞船也在时刻进行高速飞行。
一旦漂离太空飞船想要回去几乎是不可能的,等到航天员所携带的氧气耗尽剩下的只有一具飘浮在太空中的尸体。
科学家为了防止悲剧的发生想到了几个应对措施,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应对措施航天员出舱的安全才得到了保障。
保命的安全绳
这些安全措施中最简单的就是在航天服上系一根绳子,这根绳子和飞船相连接。万一航天员不小心飘离了飞船就可以用手拉着绳子回到飞船中,这根绳子被一些人形象地称为“保命安全绳”,不过使用这种绳子也为航天员造成了不少局限性。
出舱之后假如要维修近距离的设备,使用安全绳是简单有效的。但如果是太空站出现了严重的故障,航天员需要在长距离的太空站来回走动,安全绳就显得有些碍事了。
万一不小心和天线等缠绕在一起无法解开就会造成许多困扰,为此科学家们尝试研究不需要安全绳回舱的技术,较为出名的就是自带推力的宇航服。
带推力的宇航服是什么?
什么叫做自带推力的航天服呢?你可以理解为在航天服中加入了喷射系统,可以把储存的压缩气体喷出来。
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一个反作用力把航天员推向另一个方向,好比是你把一个气球吹满了气,然后突然松开手这个气球就会飞起来。国际上通常使用的压缩气体是氮气,氮气是惰性气体使用起来较为安全。
执行任务之前航天员会把事先准备好的氮气充入航天服,当压力值稳定之后便开始出舱作业。有了这套系统执行复杂任务时,航天员甚至可以不佩戴安全绳,曾经就有航天员在不佩戴安全绳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了飞船外的维修工作。
不过为了安全起见,大多数情况下航天员出舱既要佩戴安全绳,又要充好压缩氮气。虽然麻烦一些,但为了安全还是很值得这样做的。
按理说,穿上了带有推力的宇航服又佩戴了安全绳和飞船系在一起,双重保护之下航天员就不会发生意外。可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意外还是有可能发生的。
比如太阳风暴等影响飞船剧烈震动导致安全绳断掉,或者航天服喷射系统出现故障航天员飘离了飞船,虽说这样的几率很低但也有发生的可能,那如果真的遇到此类极端情况航天员还能成功返回飞船吗?
情急下队友的救援
假设遇到上述的极端情况,飞船里的其他航天员便会出舱展开救援。这种救援你可以理解为太空救援,救援人员会携带多个氮气推力器使自己飞行较远的距离,以便追到队友将其一起带回来,电影当中也有过此类场景,让人看得惊心动魄。
这样的救援对于被救者与施救者都充满危险,稍有闪失双方都会命丧太空,但假如真的遇到这样的情况即便是冒着再大的风险也是要去尝试的。
一来是看着队友遇到危险别的队员不能做事不管,二来是因为救援成功能挽回巨大的经济损失。
众所周知,国家想要培养一名飞行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可以说飞行员就是飞行在天空中的金人,而国家培养一名航天员需要的投入是远高于飞行员的,航天员对于一个国家就是国宝级别的存在,所以为了营救航天员冒再大的风险也是值得。
总结
航天员不小心飘离太空飞船的情况是存在的,为了防止意外发生各国的航天员会在航天服上系一根安全绳连着飞船。
每套航天服上还配备了推力系统,即便是没有安全绳的情况下航天员也能依靠这套系统自行回舱。
如果遇到极端情况,队友们还会给遇险的航天员提供太空救援,有了这三重保护航天员们才能放心地去执行艰巨的任务。